“光华讲坛”系列讲座|岳永逸:话语权、治理术与生产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面向

2024 - 05 - 06

                                            

2024418日晚上,西南财经大学必赢nn699net-必赢nn699net(欢迎您)主办的“光华讲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岳永逸教授进行了题为“话语权、治理术与生产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面向”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潘斌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平中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必赢nn699net-必赢nn699net(欢迎您)的夏微副教授、张卉副教授以及来自必赢nn699net-必赢nn699net(欢迎您)、人文学院的师生共计三十余人。

讲座开始,岳永逸教授从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经验引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思考。岳教授突破《非遗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以沃尔迪·哈福斯坦(Valdimar Hafstein)在《制造非遗——〈山鹰之歌〉与其他故事》一书中颇具比喻性的诗意定义切入,阐述了“非遗”概念被制造、被生成的过程以及当前“非遗”研究的定式问题。

接着,岳教授以四川“桥牌”、湖南瑶族“坐歌塘”为例,指出非遗背后涵纳了与民众密切相关的“生活技术”“生活艺术”“人际交往”等内容,但这部分往往为非遗保护运动所遮蔽。非遗的政治文化属性使之不可避免地与“原境”有所脱离,岳教授指出玻利维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运动普遍存在着文化治理的政治技艺的情况,我国也不例外。天桥印象博物馆、千户苗寨等现状都显示出当下非遗“馆舍的房舍化”和“房舍的馆舍化”两类情况。房舍的馆舍化通常表现为非遗的表演,馆舍非遗则服从镜头美学,丧失了文化旨趣,脱离了个体生命体验,走上了追求外在形式美的肤浅美学化历程。这即意味着非遗原本丰厚的生活价值和地方意义,却在公有化过程中逐渐被湮没,让位于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从而导致现今的非遗变为复数的非遗。

岳教授认为,在非遗化过程中,被称之为非遗的文化已经被资源化,逐渐向国有、开放性资源转变。同时,整套“非遗”的申报、批复、评估等流程并非是现代民族国家行政的产物,而是中国长久以来的行政传统。在细致介绍天津汉沽飞镲等非遗化过程的基础上,岳教授指出,尽管非遗化一定程度为文化事象提供了衍生新类型的可能性,“数字非遗”“虚拟非遗”等多元形式也改变影响了非遗存在的状态,但真正将文化事象与大众生活形成连接、具有蓬勃生机的仍是关联个体生命价值、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而非表演的“公活”。当前各地如火如荼展开的各种形式的非遗保护活动显示出,原本意在保护的非遗转化成一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进而形成了中国化非遗保护的话语体系与内在逻辑。

个体在遗产保护运动中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是岳教授提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个人的非遗——非遗的个人(体)化才是所有非遗的核心,才是将民俗非遗化后应有的终极旨归。他认为,应把非遗传承融入个体生命历程,成为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的生活传承。讲座的最后,岳教授重申“如何真正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非遗话语体系?”的问题,鼓励大家打破思维固式,多做思考和尝试。

岳永逸教授的讲座给师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师生们感谢岳老师带来的精彩报告,并就“非遗”与“民俗”的概念性质、田野调查方法、民俗学主义等议题进一步向岳教授请教。讲座在岳教授与师生们的热烈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相关